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,到威海市勞動模范,她把家鄉(xiāng)的土吃食——花餑餑,變成一塊閃亮的金字招牌推向全國,威海臨港區(qū)西管山村村支書于日芬用近10年的時間,致力于傳揚民俗文化,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,不僅完成了個人的華麗蛻變,更帶領鄉(xiāng)親們一起脫貧致富,過上了好日子。
發(fā)現商機 學習改進花餑餑
2011年,于日芬面臨著重新?lián)駱I(yè)的問題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她看到了朋友孩子結婚時用到的花餑餑,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她心里誕生:“好看又可口的花餑餑肯定有市場?!庇谑?,于日芬開始嘗試制作并銷售花餑餑。
最初,于日芬是用最傳統(tǒng)的蒸發(fā)面饅頭的方法來蒸餑餑,但這種方法太耗費時間,蒸出來的饅頭味道也不夠好。于日芬絞盡腦汁,大膽創(chuàng)新,苦心研究出了自己獨特的工藝,蒸制一鍋餑餑的時間由原來的4個小時減少到1個小時,口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人們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。于日芬沒有固步自封,在制作花餑餑的過程中,不斷改進用料與技藝。從最初的可食用色素染色改成了用各種蔬菜水果榨汁來染色,增加了粗糧保健系列。工藝上,不滿足于原來膠東的特色,她從網上看、到全國各地學,把他人的做法與自己的做法融合,并學習了各種面塑技藝,對膠東花餑餑進行改進,大大增加了花餑餑的觀賞性。
慢慢地,于日芬的名號越來越響,她的花餑餑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,不少人上門求購花餑餑,甚至要拜師加盟?!褒R魯名吃”、“威海工匠”、“威海市勞動模范”、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”等頭銜也隨之而來。
心懷使命 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
在個人發(fā)展的同時,于日芬也不忘回饋社會。2014年,于日芬就任威海市臨港區(qū)西管山村村支書,當她看到,村里的婦女農閑時節(jié)都沒事干,于日芬就無償傳授她們花餑餑技藝,既解決了勞動力閑置問題,又為村里指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。
隨著花餑餑的名頭越來越響,2018年,于日芬的“汪疃花餑餑”獲得了由國家商標總局頒發(fā)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地理標志,花餑餑這一傳統(tǒng)技藝,在于日芬的巧手打造下成為帶領村民們走上致富路的“金餑餑”,她本人也被威海市委、市政府以及威??偣谟琛巴9そ场?、“威海市勞動模范”等榮譽稱號。
2019年,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總工會投資近30萬元,成立了花餑餑培訓學校,并將其打造成職工培訓就業(yè)基地。每年慕名而來向于日芬學習花餑餑技藝的學員很多,每一個徒弟,于日芬都“手把手地教,一對一地學”,把自己從事花餑餑的選材、創(chuàng)意、銷售等方面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達給每個學員。于日芬的學生們大多是農村婦女,如今,她的徒弟在威海市有30多個,全國其他地區(qū)有95個,頗具規(guī)模的花餑餑連鎖加工店、工坊等已有86家。
傳承民俗文化,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。于日芬是這么說的,也是這樣做的,她說,未來她將幫助更多人走進膠東花餑餑這個行列,讓花餑餑這個“土吃食”在助力脫貧攻堅,實現鄉(xiāng)村振興的道上上綻放別樣光彩。(齊魯晚報·齊魯壹點記者 陳乃彰 通訊員 夏麗萍)